虎丘茶的绝世名茶之名,曾威压茶界数百年之久。虎丘茶,属于炒青绿茶,产自苏州虎丘寺。产量极低,于1624年铲树断了传承。唯有虎丘寺僧人所传制茶法,成就了松萝茶,也成就了后世愈加精妙繁多的炒青制法。

数百年前,风靡九州的名茶多源自江南。

有明一朝,因茶树种植普及各地,因唐宋打下的饮茶基础,以及因推广叶茶而泡茶饮用更为简便,使得明朝茶事繁盛,尤以江南更是极盛。

以前执柄的千年蜀茶,自唐宋之后风华不再,渐渐退居幕后。而明末欧洲人来华买茶,福建茶得临港地利之便,而安徽茶商营商得法,从而使得武夷茶、安徽熙春等茶横扫欧洲,进阶世界名茶。

有明276载,以江南茶为鳌头,名茶更是层出不穷。掩卷思之:除水土之外,焉无江南之富裕、闲暇与文化之功?

当年的江南,是以哪些茶叶为当世名茶呢?

有明一朝,又是哪些名茶敢称雄于世呢?

1、虎丘茶

虎丘茶的绝世名茶之名,曾威压茶界数百年之久。

虎丘茶,属于炒青绿茶,产自苏州虎丘寺。产量极低,于1624年铲树断了传承。唯有虎丘寺僧人所传制茶法,成就了松萝茶,也成就了后世愈加精妙繁多的炒青制法。

花茶起源于宋代,南宋吴人施岳在词作《步月吟 茉莉》中便对茉莉的形态特征、开放时间和熏焙茶叶工艺做出了详细描述。可谓吴地茉莉花茶熏制工艺的先声,至迟在清代雍正初年,苏州花茶运销东北华北西北市场,距今有290年历史,苏州虎丘山的西山桥和西猴狲浜,个有一座古老的"花神庙",为花商花农的集议之地,此庙创于康熙初年,后于乾隆47年,嘉庆14年,道光18年三次重修。

1860年----1910年

1890年,虎丘花农150户,年产花茶5000担。

1909年,虎丘长青花农已达645户,但无法满足市场需求,此时福州也在扩大生产。

1910年,安徽人方凤笙经同乡方安莆引荐首先向福建发展,成为"苏徽帮"在福建经营花茶的开端。因福州花多价廉,成本低于苏州;但苏州花好质优,交通较福州便利,窨制周期快。两地各有千秋,苏闽两区竞争较为激烈。

1912年至----1931年

此间苏州市郊农家见花茶市场需求量大,收益高,故种植珠兰、茉莉、玳玳、白兰、栀子等香花的农户渐增。随着1908年沪宁铁路的正式通车,苏州花茶的年销量达1.5万担左右。

此时,花茶品种已经由原先的珠兰花茶为主发展成为茉莉花茶为主,窨制方法也由原来的单窨改为珠兰先窨再用茉莉提花的双窨。双窨茶叫"大兰茶",单窨茶叫"香片"。

1931年九一八事变。东三省沦陷,日本三菱洋行经营的台湾花茶充塞东北市场,遂为日本垄断。华北习惯用茉莉花茶,而苏州仍以珠兰为主,茶商再次转向福州,苏州原有的五六十家茶号,最后仅剩五家资金短绌的茶行,惨淡经营。

1936年,福州香花年产61520担,苏州仅5479担。

1937年,七七事变,水陆交通中断。原先迁至福州的茶庄又纷纷返苏。

此时吴胜元茶栈歙县人吴子平聘用的同乡王子颂,从福州带回当时尚属先进的窨制花茶经验与苏州窨花技术相结合,并作了相应改进,"减轻火味、重窨香浓",使之适应华北市场,从而使苏州花茶生产再度兴盛。

1937年,苏州郊区共种植香花58万株。

抗战期间,交通受阻,皖浙毛茶难于赴闽窨制,毛茶滞销,因苏州香花兴旺,交通便利,窨制花茶的行栈竞相开设。阊门外东西杨家浜、小邾弄、叶家弄、大小木梳巷一带成为茶叶聚集的中心。规模较大者有:吴胜元、协和、正记、源丰积、正泰、广盛、永丰、兆丰、开元等。花茶年产达45000担。

解放初期,苏州花农达2135户,种植三花960743株。

1950年,年产香花10119担。同年春,中国茶叶公司在苏成立分支机构"苏州窨花工作组"。

1951年,苏州花茶产量7万担(700万斤,15-20元/斤;文革期间35元/斤;80年代60元/斤)。

1952年冬,以"苏州窨花工作组"为基础着手筹建"苏州茶厂",1953年下半年建成,并正式开工投产。厂址:苏州阊门外留园马路(五福路口)24号。

1955年冬,苏州合作社茶叶加工厂并入苏州茶厂。

1952-1956年春,全行业公私合营后,归口建立公私合营久华茶厂。

1958年4月,久华茶厂并入苏州茶厂。全市花茶生产由苏州茶厂独家经营。取消所有字号,创立虎丘字号,1981年正式注册虎丘牌商标。

1979年,全国供销合作社召开的内销“茶质量评比会上,苏州茶厂窨制的一窨一提、二窨一提、三窨一提、五窨一提虎丘茉莉花茶四个品种都被评为第一名。

1982年,在全国优质食品评比会上,"虎丘牌"一级茉莉花茶获国家优质食品银质奖章;二、三级茉莉花茶获商业部和省优质产品。五窨一提茉莉"苏萌毫"被评为"全国名茶"。

当时企业规模,注册资金957万,职工2000多人。

2002年,国有资本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,苏州茶厂全面改制。

2019年底,吴子平的第五代传人吴婷婷辗转取得了虎丘花茶的品牌,成立苏州源丰积茶业有限公司。


苏州虎丘寺

2、罗岕茶

罗岕茶,是唯一敢与虎丘茶抗衡的绝世名茶。该茶是当时名茶中唯一的蒸青绿茶,产自浙江湖州。但罗岕茶出世于晚明,而虎丘茶却于晚明铲绝,是以可惜未能更好地形成双子争雄态势。

罗岕茶,产自唐代紫笋茶产区。唐代紫笋贡茶,为蒸青团茶,曾经称雄于世。数百年后,世人多已忘却其名,至晚明,方由茶人唐子晋、朱日如以炒青妙法制之,而惊艳世人,誉为绝世名茶。

明代闻龙在《茶笺》中就阐述得很明确:“诸名茶,法多用炒,惟罗芥宜于蒸焙。味真蕴藉,世竞珍之。”

明朝沈周在《书岕茶别论后》中言道:“若闽之清源、武夷,吴郡之天池、虎邱,武林之龙井,新安之松萝,匡庐之云雾,其名虽大燥,不能与岕相抗也。”沈周认为,罗岕茶乃第一。

明朝茶学大家许次纾在《茶疏》赞誉罗岕茶为“仙品”,文中言道:“近日所尚者,为长兴之罗岕,疑即古人顾渚紫笋也。……然岕故有数处,今惟洞山最佳。……其韵致清远,滋味甘香,清肺除烦,足称仙品。”

明朝竟然有四部茶书专著论述罗岕茶:熊明遇的《罗岕茶疏》(又名罗岕茶记)、周高起《洞山岕茶系》、冯可宾《岕茶笺》、周庆叔《岕茶别论》,实乃史上罕见。这是罗岕茶的无上荣耀,也是当年罗岕茶无上地位的象征。

相比之下,虎丘茶因为产量极低和突然铲绝,使得更多人无法品尝体悟,或许也是无书专著的原因吧!

湖州顾渚山

3、松萝茶

松萝茶,属于炒青绿茶,传承于虎丘茶制法,乃当时虎丘寺僧人所传。但可惜并非是虎丘寺茶树的无性繁殖而出,使得今人难得一品传奇珍馐。

松萝茶产自安徽松萝山。明代冯时可《茶录》记述:“徽郡向无茶,近出松萝茶,最为时尚。是茶,始比丘大方,大方居虎丘最久,得采造法,其后于徽之松萝结庵,采诸山茶于庵焙制,远迩争市,价倏翔涌。人因称松萝茶,实非松萝所出也。是茶,比天池茶稍粗,而气甚香,味更清,然于虎丘,能称仲,不能伯也”。

明朝袁宏道曾经赞美松萝茶:“近日徽有送松萝茶者,味在龙井之上。”

松萝茶,其实是松萝法,是16世纪诞生于中国的炒青绿茶制茶工艺(炒青绿茶诞生于隋唐,松萝法是一种新工艺)。如今的炒青绿茶,最为接近松萝法。

明代闻龙《茶笺》记载:“茶初摘时须拣去枝梗老叶,惟取嫩叶,又须去尖与柄,恐其易焦,此松萝法也。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,以祛热气,否则色黄,香味俱减。予所亲试,扇者色翠,不扇色黄。炒起出铛时置大瓷盘中,仍须急扇,令热气稍退,以手重揉之,再散入铛,文火炒于入焙,盖揉则其津上浮,点时香味易出”。

明朝龙膺《蒙史》:“松萝茶,出休宁松萝山,僧大方所创造。予理新安时,入松萝亲见之,为书《茶僧卷》。其制法,用铛磨擦光净,以干松枝为薪,炊热候微炙手,将嫩茶一握置铛中,札札有声,急手炒匀,出之箕上。箕用细篾为之,薄摊箕内,用扇搧冷,略加揉挼。再略炒,另入文火铛焙干,色如翡翠。”

松萝茶传入欧洲,令欧洲饮茶者为之倾倒,称之为Singlo,成为17-19世纪的世界三大名茶之一。松萝茶作为珍稀的世界名茶,在欧洲市场价格极为昂贵,价逾黄金,几无匹敌,被欧洲人誉为“绿色金子”。

1745年9月12日,瑞典东印度公司旗下的哥德堡号沉没于哥德堡港外的大西洋海底。自1984年发现哥德堡号商船残骸后,就打捞起包装良好的松萝茶,引发了大众的轰动与惊叹。尤其让人惊奇的是,在海底沉睡了二百多年的松萝茶,竟然还没有被完全氧化,少量还能饮用。

1745年沉没的哥德堡号

4、天池茶

天池茶,属于炒青绿茶,产自苏州。

明朝王士性《广志绎》记载:“虎丘天池茶,今为海内第一”。认为天池茶可与虎丘茶媲美,堪称并列第一。

明朝龙膺在《蒙史》里说的:“今时茶法甚精,虎丘、罗岕、天池……诸茶为最胜,皆陆经所不载者。乃知灵草在在有之,但人不知培植,或疏于制度耳。”

明朝谢肇淛《五杂俎》曾言道:“今茶品之上者,松萝也、虎丘也、罗岕也、龙井也、阳羡也、天池也。”

天池茶,曾震撼茶客,并彪炳明朝茶史。但令人惊奇的是,为什么到了清初就突然绝迹了?

苏州天池山

5、天目茶

天目茶,属于炒青绿茶,产自浙江天目山。毫无疑问,天目茶与天目山风光有关,与禅茶有关,与天目盏有关。

唐代皎然在品味天目山茶之后,颇感禅茶一味。于茶诗《对陆迅饮天目山茶,因寄元居士晟》之中慨叹不已:“喜见幽人会,初开野客茶。日成东井叶,露采北山芽。文火香偏胜,寒泉味转嘉。投铛涌作沫,著碗聚生花。稍与禅经近,聊将睡网赊。知君在天目,此意日无涯。”

明朝袁宏道在《天目山记》中就极度推崇天目茶:“头茶之香者,远胜龙井,笋味类绍兴破塘,而清远过之,七绝也。”明朝屠隆在《考盘余事》中,将“虎丘、天池、阳羡、六安、龙井、天目”列为全国六大佳品。

宋元时期,日韩僧人前往天目山、径山、天台山等地求法,并习禅茶,见天目盏(天目木叶盏)为之迷醉。后世日韩茶人尊此数山为禅茶祖地。

南宋吉州窑黑釉木叶纹茶盏

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

6、阳羡茶

阳羡茶,属于炒青绿茶,产自江苏宜兴,是明朝高供应量的两大贡茶之一,盛誉于明朝。该茶源自唐代阳羡茶产区,却已从唐代蒸青团茶已演变为炒青绿茶。

自茶圣陆羽和常州剌史李栖筠的推荐,阳羡茶成为唐朝三大贡茶之一,此后至明朝皆是贡茶。唐时,史称“岁贡阳羡茶万两”。明时,《万历志》卷四记载:“每年贡荐新茶九十斛,岁贡金字末茶一千斛,茶芽四百一十斛”。

唐代卢仝所言的“天子须尝阳羡茶,百草不敢先开花”,已是换了一番模样。

宋代苏东坡更是钟爱有加,为之写下了咏茶名句:“雪芽我为求阳羡,乳水君应饷惠泉”,并“买田阳羡”准备养老。

明代文征明在茶诗《煮茶》中,感叹着阳羡茶+惠山泉的无上美妙:“绢封阳羡月,瓦缶惠山泉。至味心难忘,闲情手自煎。”

阳羡茶,可谓是圣眷不减,传誉千年。

阳羡茶产地宜兴

7、武夷茶

武夷茶,产自福建,是明朝高供应量的两大贡茶之一,一般指武夷山岩茶,属于炒青乌龙茶。

宋代武夷茶以北苑团茶(蒸青绿茶)的形式,横扫国内茶界。到了明代,却以炒青乌龙茶的形式,于明代名茶榜中占据一席之地。在炒青绿茶当红的名茶榜中,别具一格。

明末时期,武夷茶已远销海外。武夷山出产的岩茶与红茶,并肩而行。百余年后,武夷茶成为世界名茶之一,也是极高供应量的世界名茶。全球英语系国度专称武夷茶为Bohea。

彼时中国茶走向世界的征程中,武夷茶实乃功勋。

Bohea武夷茶

8、龙井茶

龙井茶,属于炒青绿茶,产自杭州。起于宋,盛于明,尤传颂于江南一带。(此后于清朝时期,龙井茶进入极盛期。盛名延续至今。)

明嘉靖年间的《浙江匾志》记载:“杭郡诸茶,总不及龙井之产,而雨前细芽,取其一旗一枪,尤为珍品,所产不多,宜其矜贵也”。

明朝许次纾《茶疏》曾作评价:“若歙之松罗,吴之虎邱,钱唐之龙井,香气秾郁,并可雁行,与岕颉颃。”

而明朝高濂曾言:“近有山僧焙者亦炒,但出龙井方妙。而龙井之山,不过十数亩,外此有茶,似皆不及。附近假充,犹之可也。”又于《四时幽赏录》中盛赞:“两山之茶,以龙井为佳。”

据1590年的明朝屠隆《考槃余事》记载,龙井已晋为贡茶。

杭州龙井村

9、六安茶

六安茶,属于炒青绿茶,产自安徽,名气颇大,盛誉明朝。

明朝屠隆在《考槃余事》中言道:六安茶“品亦精,入药最效。但不善炒,不能发香,而味苦,茶之本性实佳。”

而嗜好此茶者,更是以此茶为绝品。如1539年明朝陈霆在《两山墨谈》中赞道:“六安茶为天下第一,有司包贡之余,例馈权贵与朝士之故旧者。”

但纵观而论,于明一朝,六安茶尚无法与虎丘、罗岕并论。

安徽六安

在14-17世纪的中国,名茶叠出,蔚为大观。

自唐煎宋点之后,明代瀹茶法取而代之,成为主流饮茶之法。所需茶品,亦随之而变。叶茶(又名散茶、草茶),完全取代唐宋时期的蒸青绿茶团饼的主流地位。其中,炒青绿茶独占鳌头,领袖群英。

虎丘茶与罗岕茶,是明朝茶界的绝世双骄。而14-17世纪的九大名茶则是:虎丘茶、罗岕茶、松萝茶、天池茶、天目茶、阳羡茶、武夷茶、龙井茶及六安茶。

九茶之中,八茶为炒青,唯罗岕一茶为蒸青。

九茶之中,八茶为绿茶,唯武夷一茶为青茶。

九茶之中,八茶为江南茶,唯武夷一茶为福建茶。

除此九茶之外,更有诸多名茶,譬如雅安蒙顶茶、绍兴日铸茶、庐山云雾茶(闻林茶)、张岱兰雪茶等均为当世之名茶。还有诸多如普洱生茶等一地名茶。

今日茶事,必问明朝茶事。因为今日无论饮茶之法、饮茶器具与制茶之法等,均沿袭明法。

数百年后,诸茶大多已被忘却。到底是人类善忘呢?还是天地本就善忘?

图文阅读

淘宝ifashion如何入驻(入驻淘宝ifashion的审核时间有多长)

淘宝ifashion一直是年轻用户的潮流社区。如果商家落户ifashion,可以宣传店铺和商品。最近有朋友想知道淘宝ifashion的审核时间有多长。接下来,我们将向您解释这方面。淘宝ifashion如何入驻?第一、打开淘宝,在淘宝首页找到iFashion标志的版块,点击进入频道。第二、下拉页面到底部,有一个立即进入的按钮,点击进入。第三、按要求注册,填写内容,完成后点击提交。

Comment list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